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減糖、低糖需求的增長,使用低能量的甜味劑已成為當前食品行業的趨勢,甜度高、能量低的赤蘚糖醇一度成為代糖行業的新寵。代糖真的就更安全嗎?近日權威期刊《Nature Medicine》發表一項重磅研究引發了公眾對于赤蘚糖醇的恐慌與焦慮。研究表明,攝入赤蘚糖醇與引發血栓、中風、心臟病發作甚至死亡有關,對于患有糖尿病等易引發心臟病的人們來說,假使他們血液中赤蘚糖醇含量極高,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是正常情況下的兩倍。
研究作者也表示,后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來確認赤蘚糖醇與血栓風險之間的因果關系。該研究存在局限性,臨床研究只觀察到相關性,而非因果性,后續研究還需進一步驗證在更多普通人群中的結果,所以大眾不必過分擔心。那么,赤蘚糖醇到底是什么,赤蘚糖醇是否真的會引發“血栓”等疾病,食品伙伴網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。
關于赤蘚糖醇
我國批準使用的甜味劑有20多種,赤蘚糖醇作為一種天然甜味劑,可由葡萄糖發酵產生,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,如西瓜、梨、葡萄等農產品以及葡萄酒、啤酒和醬油等發酵產品。與其他糖醇相比,赤蘚糖醇的熱量最低,近乎可以忽略不計,但是其甜度卻是蔗糖甜度的60%~80%,而且其甜味純正,無后苦味。有一種特別的冰涼口感。
目前,赤蘚糖醇已通過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、美國FDA、歐盟食品科學委員會、澳新食品標準局等國際權威組織和多國監管部門的安全性評估,可作為食品添加劑應用于食品。在我國,GB 2760-2014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
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》規定,赤蘚糖醇可作為甜味劑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,沒有具體限量規定。
總的來說,在當前的使用條件下,赤蘚糖醇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,但是由于不同人對糖醇的耐受度有較大差異,過量攝入糖醇引發腸胃不適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,所以消費者也是要根據自身情況,合理選擇代糖食品。
科學共識
2022年9月,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等四家專業機構發布《食品甜味劑科學共識(2022)》?!豆沧R》指出,甜味劑的安全性基于嚴格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,已得到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/地區權威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和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的肯定,按照相關法規標準使用甜味劑,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,都是安全的。
2022年12月,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《赤蘚糖醇的科學共識》?!豆沧R》指出,赤蘚糖醇是一種天然存在的物質,具有特定的理化和代謝特性;赤蘚糖醇的安全性受到廣泛認可,多國已批準在食品中使用;我國已構建赤蘚糖醇生產和使用標準體系,允許在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。赤蘚糖醇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雖已得到國內外權威機構的認可,但仍需加強其生產與應用等方面的科學研究,推動科學認知。
寫在最后
對于國外的研究成果,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也表示,相關性并不等于因果性,我國對包括甜味劑在內的食品添加劑實行嚴格的上市前審批制度,只要合規生產上市的相關食品都是安全的。
對于赤蘚糖醇安全性的評估,還需要更長期、深入的研究。食品伙伴網會持續關注國家對于赤蘚糖醇使用的規定,也建議企業合理使用赤蘚糖醇等甜味劑,為消費者提供更健康、美味的產品。
本文關鍵詞: